2019-10-31 14:47:28來源:尚七網綜合
公共營養師作為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2005年3季度第4批新職業之一,屬于職業技能人才,需要接受專業知識技能培訓,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認證,取得從業資格,從而從事營養指導、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的專業人員。《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國家層面也越來越關注營養健康,而且,未來15年,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樣一個全民注重健康的時代,就在普遍認為營養師資格證書越來越有前景的時候,2016年12月8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決定取消114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而且在取消的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列表中,第58條明確指出,將取消公共營養師及營養配餐員的資格證書。其中所呈現和帶出的問題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本文從培訓機構、學校、社會、報考者四個層面對公關營養師的取消進行思考。
1.培訓機構層面
對培訓機構而言,資格證書的取消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因為,不少培訓機構以培訓公關營養師并保證通過率作為高價開設營養師班的主要理由,證書的取消將砍掉其大部分收入。事實上,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培訓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共營養師這個證書本身,在實際報考過程中門檻較低,難度也相對不大。甚至有未經培訓的人,考試直接發證,這些變形的現象給營養師行業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國家取消公關營養的原因之一。所以這種惡性培訓機制只能說是自掘墳墓。國家不斷公布取消相關證書也給未取消的證書敲響了警鐘,只有嚴把培訓關,真正的培養具有證書的人才,才是培訓機構真正生財之道。其實在2015年,中國營養學會在上海已完成首批注冊營養師的認證試點,從《2016年度中國注冊營養師資格考試(上海試點)考生報名通知》也可以看出,較于公共營養師,注冊營養師有著更為嚴格的申報條件。其實,這也順應了國際化的趨勢,在營養師認證方面,歐美發達國家更嚴苛。這也說明,培訓機構未來真正的出路是培養正在的人才。
2.社會層面
對于社會而言,營養師確實是一個稀缺工種。在網絡上搜索營養師,可以發現,對該職業的評價是,營養師人才缺口將達400萬人。報道顯示在臺灣,醫院營養師的月薪達到10萬新臺幣,甚至更高;北京的一些高檔社區已經出現營養師,據人力資源機構透露,這些營養師每服務一個對象,收入平均2千至3千元,而如果在保健品公司講課,月薪可超萬元。而每一個資格證書被取消,大家都會產生一種慣性思維,“這行不行了”!其實,完全沒必要擔心,取消的僅僅是一個證書,而并非一個職業。從文件中就可以看出,國家是為了“不斷降低人才負擔和制度成本,持續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促進就業創業”,簡而言之便是降低了從事這項職業的門檻,無需再參加各種培訓機構、也遠離了繁瑣的考試流程,將這一職業完全交付市場自己來運作,降低政府的杠桿作用。
3.報考者層面
報考營養師的人群又可以細分為幾類,包括社會人士、學生、教師。對于部分社會人士,主要是希望利用這一證書,博取大眾的信任,從事銷售保健品的推廣工作,不少中老年人因此上當受騙,也加深了大眾對這一行業的偏見,公關營養師證書的取消對他們影響較大。還有一部分社會人士是真正希望通過獲取營養師資格證來增加營養相關知識,證書的取消對他們而言不無太大影響,正如國家人社部副部長湯濤在答記者問時表示:“被取消的職業資格證書,今后還可以繼續發揮能力水平證明的作用。”也就是說以往已經獲得的證書繼續有效。對于學生群體,他們的報考大都數來自于教師的引導,或者出于將來就業的考慮,對他們而言證書取消的影響可大可小。而對于教師群體,報考營養師,一方面出于對該領域知識的全面了解,一方面出于對學校乃至國家“雙師型”或“雙能型”教師的響應。現如今對于“雙師型”或“雙能型”教師的評價標準較為模糊,當越來越多的證書被取消后,這些衡量“雙師型”或“雙能型”教師的基本條件喪失后,如何更好的量化“雙師型”或“雙能型”教師將成為新的問題。
4.學校層面
學校實際上也是培訓機構中的一種。但是目前各個院校并沒有形成自身的教學技能標準或者知識衡量標準,都在吃“大鍋飯”。很少能說我是某某院校培養的學生就是行業的標桿,或者某某院校自己的資格認證就能得到行業的認可。學校還是依賴于國家的各項考試來證明本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學校很難有所突破,緊密對接社會。資格證書的取消也給各個高校帶來了契機,特別是在走應用型教學的院校,更應該設立與行業的標桿。 與此同時,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證書的功效。
國家對某個行業證書的取消就對這個行業造成較大的影響,這并不是常態。營養師行業是公認的朝陽行業,公共營養師證書國家統一認定的取消對培訓機構、社會、報考者以及學校的影響應該是警鐘,各個層面應該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認證相當于認可,認可必須與實用和適用相匹配,這有這樣才能使行業和學科得到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