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09:36:59來源:尚七網綜合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已于2019年7月18日正式啟動,《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營養是健康最重要的一塊基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下發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是政府對于國民營養工作的頂層設計,也是食物營養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國食品報就《國民營養計劃》提出的實施策略和重大行動采訪了營養健康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了10篇專訪,多角度闡釋營養健康的重要性,增進與社會公眾的互動交流,促進食業積極投身國民營養行動。
近年來,隨著公眾對食品的營養健康功能要求日益廣泛和迫切,食品消費進一步多樣化,營養保健食品有著廣闊發展空間。目前,我國營養產業還存在不少問題,很多企業規模較小,科技含量低,產品開發能力尚顯不足。同時,由于專門提供營養生理生化檢驗的機構較少,人們普遍缺乏對自身營養狀況的認知。
《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加強國家級營養與健康科研機構建設,以國家級和省級營養專業機構為基礎,建立3—5個區域性營養創新平臺和20—30個省部級營養專項重點實驗室。
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博士生導師霍軍生表示,公眾營養改善需要強大的科技和產業支撐,需要政府引領、社會共建、資源整合。
科技創新推動營養體系建設 近年來,全社會對營養健康的重視日趨加強,但就現況而言,我國尚沒有完整的標準化營養健康評價和干預規范體系,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產業和社會服務,這需要科技支撐和產業創新。在霍軍生看來,這是各國都在努力的方向。
霍軍生表示,多學科和多技術的聯合創新,催生了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現象:科學研究很難由科學家個人獨立完成,集約創新團隊取代了科學大師,科技和產業進步需要在創新目標的引領下建立協作機制,由科學家、技術人才、企業家、政策制定者和其他貢獻者共同努力,方能實現。這樣的創新體系與傳統的體系不同,需要集中資源,創新機制。因此,《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開展營養與健康、營養與社會發展的經濟學研究。加強國家級營養與健康科研機構建設,以國家級和省級營養專業機構為基礎,建立3—5個區域性營養創新平臺和20—30個省部級營養專項重點實驗室。
“兩者的方向不同,”霍軍生說,“區域性營養創新平臺以科技產業、核心產品、社會服務和營養數據共享為目標,而重點實驗室以科技創新、技術支持和服務為目標。”
營養創新平臺要以營養改善為核心,結合科研、健康、醫療、食品、服務、信息等多部類,實現一體化協作,建設具有區域特點、帶有明確針對性創新目標的合作平臺,以華北(京津冀)、華東(長三角)、華南(大灣區)、西部(西南、西北)、東北為劃分區域,基于區域基礎優勢和特色,實現我國在營養改善方面的全面發展。
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則要解決關鍵性技術需求問題,從遺傳、基因、表觀遺傳、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人體微生態、營養生物標志物、營養素需要量、營養狀況評價與檢驗技術、營養與特殊食品、營養與食品成分、營養與膳食結構、營養與中醫藥、營養與作物栽培育種、人群營養干預技術、營養與慢性病控制、營養與心理健康、營養與社會行為以及營養經濟學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推動瓶頸性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切實為我國營養計劃提供科學理論和及時方法的支撐。以居民營養改善為目標,推動我國營養科學技術、營養健康信息化和營養健康產業的發展。
2018年1月,天津科技大學省部共建食品營養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霍軍生表示,雖然每個實驗室的目標各不相同,但基本的要素是相同的,要有管理機制,建立創新的鼓勵機制,明確清晰的目標,完善系統的評估考核管理體系。
慢病發病率增加促進防病關口前移 近年來,慢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取代傳染病占據了絕大部分的醫療資源。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民眾的營養狀況發生較大變化,心臟病、癌癥、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防治慢性疾病任務的加重,GDP中用于疾病負擔和醫療負擔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因此,現階段社會面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壽命延長和老齡化吞噬社會資源這一重要矛盾。霍軍生表示,為了緩解這一矛盾,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降低社會負擔,國家將工作重心由“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將防病關口前移。
霍軍生提到,我國自古便有治未病的理論,早在1983年便成立了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更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談到了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促進資源下沉,實現可負擔、可持續的發展。
長期以來,以醫療為中心的技術體系已經形成,但由于醫療診斷的切點靠后,疾病與健康中間存在著很大一段模糊地帶。霍軍生表示,如果將防病的關口向前推進,便可以尋找到兩個節點,一個是營養,另一個則是生命初期1000天。
倡導營養健康成為社會共識 霍軍生表示,營養學研究在近30年提出并不斷實證了一個新的理論——都哈理論(DOHaD,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即健康和疾病的發育起源。其核心思想就是人類成年期疾病的發生,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可以追溯到胎兒和幼兒時期的營養不良。這一理論將出生前和出生后的營養失衡與健康問題聯系在一起,即從在體內孕育的那一刻起,母親的營養狀況就將影響這個生命的一生。霍軍生指出,《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六大行動,也是從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開始的。這也為營養不良的預防提供了國家政策支撐。
霍軍生表示,近幾年,國家衛健委開始推動“三減三健”行動,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這與我國面臨的雙重負擔——營養缺乏和過剩息息相關。國際上將營養不良分為三個類型:一是攝入不足,主要是指饑餓;二是微量營養素營養不良,主要指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三是超重肥胖,主要指能量物質攝入過多。霍軍生指出,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基本消除了饑餓,微量營養素的普遍缺乏可以通過各種項目進行補充,但超重肥胖目前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問題,很難治理,缺乏非主體行為關聯的技術方法,或者說還沒有個體行為不配合就可以實現干預的有效方法。因此,通過大力宣教,提高認知,改變生活方式,特別是改變不良飲食習慣,是當前控制慢性病的主要方法。國家推進“三減三健”等項目,旨在建設良好生活方式并提高全民營養健康素養,具有社會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國家相關政策也對食品的營養標簽標識、農業和食品工業起到向滿足營養健康需求方向發展的引導作用。
在營養改善方面,通過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營養改善項目,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提高膳食營養水平,建設學校的食堂,進行營養干預,解決貧困地區學生吃飯經費不足問題,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霍軍生指出,近年來,通過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對慢病和營養進行深度監控發現,有些貧困地區學校學生的貧血發生率已下降為零,學生身高也顯著改善。另外,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通過向六個月到兩歲的兒童發放營養包,有效降低了項目地區嬰幼兒貧血患病率和生長發育遲緩率,減少家庭的醫療支出,并顯著提高了這些兒童未來經濟水平的預期。當前該項目正努力推動各省對貧困縣全部早期兒童實施全覆蓋,部分省市也追加投入,其中青海省不僅率先實現全覆蓋,而且已將覆蓋兒童的月齡從6—24個月延長為6—36個月。